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

〈生命之線〉(Joseph Désiré COURT, 法國, 1797-1865)



        相信命運女神的習俗,據說至今在部分希臘人當中仍然存在,因此,當嬰兒出生之後,都要向她們祈願。她們的形象多半為:克洛托(Clotho)拿著捲線桿,或紡著紡輪;拉刻西斯(Lachesis)拿著紡錘;阿特羅波斯(Atropos)則用剪刀剪斷紡好的線。然而,她們當中並無固定的分工。

這件作品可見法國學院派多數義理的集結。風格方面,首先呈現了安格爾(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—1867)作品的影響,岩洞的構圖及不真實的場景刻劃,可見於〈伊底帕斯與斯芬克斯〉(1808)、〈歐息安之夢〉(1812-1813)等作品;克洛托與拉刻西斯的姿態,則源於〈朱彼特與西蒂斯〉(1808)黯淡的色彩亦出於安格爾,但在人體比例方面,修正了安格爾抽象的人體輪廓,改以更合乎解剖學的方式處理。女神的肩膀刻意突出,拉刻西斯豐滿的手臂帶有活力,克洛托的肢體則細緻優雅。人體所依附的衣褶的褶層變化,亦增強了人物處在動作當中的特點。

畫中物體多以對角線的斜線作為線性關係組合,以增強人物的動態方向,以及戲劇化的張力。同時,岩石等物體的形體較為圓潤,避開了方形或稜角的輪廓,加上優雅彎曲的人體輪廓,共同匡正了此一斜線線性關係可能引起的畫面騷動感。三個女神腳底踩踏在岩石上的位置,分別暗示了距離死亡深淵的遠近關係;而腳趾踩踏岩石的著力狀態,亦暗示了面臨生命或死亡的優閒與緊張狀態。

        三個命運女神的表情,出於17世紀勒布蘭(Charles Le Brun, 1619-1690)的圖像慣例,並轉為19世紀學院派更自然的情緒表達狀態。克洛托低垂的眼眶、鼻孔、嘴唇、下巴,意味著安靜。拉刻西斯瞳眼向上,意味著對更高主宰之神的崇敬;而眉頭舒展、嘴角上揚、臉部面向觀者,則意味著對職責的堅毅與熱愛。阿特羅波斯眉頭緊皺、嘴唇緊抿、嘴角下滑、臉部肌肉鼓起,則意味著鄙視與憎恨的複合表情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